查看原文
其他

1951年王瑶卿在“中国戏曲舞台装置座谈会”上的发言

王瑶卿 梨園雜志 2022-05-01

今日推送之文章为王瑶卿先生在1951年《新戏曲》月刊社组织的一次“中国戏曲舞台装置座谈会”上的书面发言,曾发表于1951年二卷三期《新戏曲》杂志上,后重载于《戏曲艺术》1982年7月刊。王瑶卿先生为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、教育家,他对戏曲舞台美术的精辟意见,今天仍然值得我们重视。


 我以为新戏曲的排演,其舞台装置的应用,应当在编写剧本的时候,就得想法子。如果没有幕外戏,当然可以用布景,假使有幕外戏,旧有的上下场形式,便不可避免。即使每幕都有舞台装置,也必有角色们的上下,不见得个个都是叫上、撞上、请上, 或者随便走上、溜下、暗下、跑下,就算都是这样上下,也不能没有锣鼓的衬托。所以,有没有舞台装置,跟旧有的上下场的形式,并不冲突。至于旧有的老戏,如果要用舞台装置,也没有什么不行,不过,老戏的编排,讲究的是套场、连场,因为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,一场戏只凭几个角色的上下来往。就可以演出好几件事。


王瑶卿教授弟子程玉菁、孙盛芳等

 

 从前我在北京第一舞台演唱时,是每一出戏都有布景,比方《朱砂痣》来一幕客堂,尚可对付;如果《汾河湾》先在大路,嗣窑外,后在窑内,试问如何处理呢?假使来一个三幕,舞台上可不比电影,接不了那么快。这一点,是中国原有戏曲和话剧不同的地方。


 我以前为程砚秋排过一出《婚姻劫》,本来可排成十幕,后来因为太罗嗦,我用套场、连场方法并成一场戏,也就把一切情节包括下来,这戏后来没有演出。中国原有戏曲的分场,连场、套场最为要紧,如果都使上布景,那就不容易精简。而且,这种表演方法,是中国人民大众所熟悉的形式,我们要接近群众,必须按他们平时所熟识的型范,逐步改进,才可渐收实效。


程砚秋便装照


 因此,我认为旧有的老戏,如果一场包括几件事,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,宁可不使布景;假使是荒郊野外,也只能使用远景,比方《三打祝家庄》,在误人盘陀路一场,摆一大堆山石景片,转来转去,只在那一亩三分地,便不大合适,又如《新大名府》,卢俊义辞别宋江下山一场,右方一棵大树,就很难看。有时还不如就用椅子桌子代替大道具,比方《十三妹》上房子,向桌子上一跳,观众是懂得的;又如《捉放曹》吕伯奢上场用椅子代替一块石头,观众也是明白的。因为这是观众所熟悉的形式。再说到旧有的老戏,用一个检场人在场上跑来跑去,本来太不象样子,现在有些剧团,由官女、校尉、男仆、丫鬟等剧中人来搬椅拿凳之类,这方法已很通行。


王瑶卿之《十三妹》

 

 至于临时要用小砌末,可以预先由角色带上,角色当场被杀,则可用两道布幕将其遮下。总之,只要不妨碍角色的表演,可以随时变通,不必拘于一格。至于应该采用什么风格的舞台装置才适于戏曲的表演,我以为中国戏曲,不大适宜用写实的立体舞台装置。即使是新戏新演,对于角色的表情动作似乎也有妨碍,因而失去原有的优点。如果一定要用,也只能限于一事一地。因为有了装置,便有了地点的限制,一场戏只在一个地点,如金殿或者厅堂,是可以使用的。再如武戏中对阵,便只能用远景。我对于现代舞台装置不很熟悉,不能发表较多的意见,至于我所说的对不对,还希望大家加以讨论。


(《戏曲艺术》1982年7月)


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

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  



怀旧

梨園雜志

微信号:liyuanzazhi

新浪微博:@梨園雜志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